网站首页 >> 寻根问祖 >> 文章内容

琅琊宋氏:石龙阳河名胜在 幸留残谱记族史(下)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145[字体: ]

琅琊宋氏:石龙阳河名胜在 幸留残谱记族史

 (三) 山中樵隐静年芳 于野耕种家世兴 

  任何一个家族都有其兴衰历史,琅琊宋氏家族真正步入兴盛时期当从五世宋纬算起。 

  宋纬之前的先祖喜欢隐逸山野,耕田播种,洁身自好,很少与世人打交道。到了宋纬,才携全家从石龙山上移居至平原地带的杭头村,并且逐渐懂得与人为善、急人之所急的处世之道。乐善好施的宋纬很快便声播郡县。由于祖上没有留下什么家产,宋纬不得不到当地政府谋得一份收税的差事,结果却遭到地痞欺辱,随之愤然辞职。后来,宋纬在其母劝解和启发下,认识到若想发家,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于是,宋纬便租了一条小船,从南京到广州,从扬州到吴门,历尽艰辛,终于聘得一位江南名士罗先生。 

  宋纬和家人对罗先生敬爱有加,根据聘请协议一日三餐酒肉款待,从不敢有一丝怠慢。一日因正值春忙,家人到集市上没买到肉,为了不失“一日三餐有酒有肉”的承诺,宋纬二话没说,拿起刀便从正在麦场拉碌碡打麦子的耕牛身上割下一块牛脯来,炖给罗先生吃。到了冬天,宋纬又将亲友送给他的一件银狐皮袄赠给罗先生。就这样日复一日,宋纬的真诚最终打动了罗先生,他在教育宋纬子女上倾其所能。不到三年,宋纬的长子宋桂便考取了郡里的庠生,接着次子宋槚、三字宋格也相继考取了秀才,名列诸生员榜首。 

  纵观宋纬的一生,他一方面注重与人为善,一方面注重子女教育。琅琊宋氏自此踏上了兴起之路,为此后本家族内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奠定了基础,子孙后代皆深受影响,一个个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明清时期,琅琊宋氏共培养了进士5名,武举人7人,岁进士5人,岁贡生13人,廪贡生47人,官生3人,太学生103人,增广生、廪膳生、附国学生共计30人。 

  翰林院庶吉士宋澍、宋潢 

  车辋镇“翰林院”是乾隆年间翰林庶吉士宋澍的私宅,位于车辋村。一条石砌的南北大街上原有石牌坊一座,两边各有一个侧门,正门两侧门柱是整个牌坊的主干。正面、背面均描龙画凤,精雕细刻,可谓是上乘之作。 

  从牌坊下面穿过,迎面一座高高的门楼上悬有一块“东林家风”的金字巨匾,东西门柱上挂有“翰院家声传百代,中丞世第振千秋”的楹联,门两旁配有鼓楼门砧。两边各配有石狮子和上马台。步入门内,映入眼帘的是宽大的独立影壁,壁面全部用青砖雕刻而成。绕过影壁便是一处三进九院的豪华府邸。院墙东西配有哨门,院内建有大厅、对厅、东西学士房以及住室、厨房、仓库等,共计108间。 

  琅琊宋氏十四世宋澍,字沛青,号小坡,清车辋人。宋澍是他父亲唯一的宝贝疙瘩,二十岁那年便考中举人。 

  《琅琊宋氏家谱》记载:宋澍,寿五十七岁,葬沂水县庐山之阳。翌年三月,太子太保、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曹振镛以及全国各省道、监察御史等百余名官员为宋澍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悼念活动。祭文对宋澍的贡献和才干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宋澍一生,首先为清政府选拔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实,他对族弟宋潢能成为翰林庶吉士也起到了鼓励和影响的作用。另外,他勤于笔耕,著作有《易图汇纂》、《石经堂文稿》等。 

  车辋“翰林院”这套宏伟建筑向世人昭示着宋澍的赫赫政绩。根据宋振起老人记述:“道光八年,一场大火损失惨重。当时,由宋澍长子画的《翰院烈火图》至今还保存完好。后来,又由于社会动荡,‘翰林院’遗迹荡然无存。仅存留下来的是宋澍在任陕甘学政时,诸生为答谢他的恩德送来的一块花石。” 

      琅琊宋氏十四世宋潢,字星溪,号小岚,清车辋人,乾隆年间选为拔贡,嘉庆举进士,后经一再提拔做了郎中,兼理过军需局、钱法堂、现审处、则例馆等,这些都是事务丛集的部门,宋潢却能勤谨供职,处事得当,深得上司器重。 

  嘉庆十七年,河道总督陈凤翔因河坝坍塌被两江总督张百龄弹劾,受到嘉庆皇帝的严厉谴责。陈凤翔不服,呈文控告塌方事故由盐巡道朱尔赓额“荡柴”舞弊造成。皇帝派人查办此案,宋潢作为随员一同前往,受委派审理“荡柴事件”。 

  宋潢受命后尽职办理,多方查访,弄清了事情真相:原来这里湖边有一处芦苇丛生的滩地,素为当地滩棍恶霸所占据,江南盐巡道朱尔赓额奉张百龄之命在此设荡柴营,任命官吏,设兵驻守。每年缴纳苇柴,供河工使用。由于柴兵偷工减料,虚报斤两,从中舞弊,致使河工无足够的材料,这才造成河坝塌方,淤塞河道,运粮受阻。荡柴营辖地的知府和知县等人也一致供认河道塌方事故是由朱尔赓额舞弊造成。这一案件的澄清,宋潢从中出了不少力。 

  宋潢出仕期间,有一年地方上发生水灾,急需抚恤受灾的人民,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养廉费,倡议州牧、县令捐资救灾。后来宋潢又接受委任办理海运,事情办得很好,且不扰害人民。 

  为官之外,宋潢善于书法,从现存的罗庄区沂堂节孝坊上雕刻的宋潢题字便可知其书法浑厚。 

  沂堂节孝坊位于沂堂镇北沂堂村内,建于清嘉庆二十年,相传是为了表彰武秀才侯振纲的妻子王氏所建。这处节孝坊高约10米,南北长约8米,东西宽约2米,面向正东,主门是行人必经之道。沂堂节孝坊和庄坞节孝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为表彰恪守封建女德的女性而建;建筑风格相似,均为四柱五层阁楼式建筑。 

  两门柱耸立于内,这乃是整个牌坊承重的主干,东西两面各有对联。东面是“亮德常贞松荫寒生冬荀味,洁仪永驻琼枝华茂彩衣春”,西面是“堂上忆扶萱修德而成子道,阶前思画荻明父训以著母仪”。前者表彰王氏的坚贞,而后者是借孟母三迁和欧阳修之母画荻教子的典故颂扬王氏持家有道、教子有方。外侧亦有两门柱,题词为“采风光闾里,列传耀国彩”,这则是讲王氏的感人事迹为国家增添了一份光荣。 

  节孝坊北侧门的最上层为龙头脊的半楼顶式结构,空白侧横梁下的副匾两面皆是清嘉庆十年进士兰陵东南峪人王寿所书的七言律诗。东面诗曰:“州里相推是女师,一门五世载光仪。济贫不责乡人报,周急全恁大母慈。兰桂培成真馥郁,圭璋储就好丰姿。千秋两字褒彤管,炳焕龙章迭时。”西面诗言:“由来至性自天成,诗礼门庭裕大贞。芦席漫零早岁泪,金盘俱慰暮年情。养姑承志无愚孝,教子通方有令名。碧柰花丛孙稚捧,太和佳气寿域生。”两诗皆是对王氏生平事迹的概括与赞颂,与门柱上的对联的思想内容一致。最感人的是“芦席漫零早岁泪”一句,道出王氏嫁到侯家以后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累,为侯家的中兴付出了艰辛的代价,从侧面也反映出劝人向善求美的价值标准。 

  南侧门的结构包括副匾题诗与北侧门一样,不同的是题诗之人为嘉庆进士宋潢,所题之诗刚好与王寿所题换了个位置。从书法风格上看,该坊的对联和其它文字亦为宋潢所题。王寿的字龙游凤翥,宋潢的字端方大度。 

  乾嘉之时临沂西南乡的两颗璀璨的明星因王氏节孝坊走到一起,两位书法家的风采交相辉映,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四)石龙山传说:乾隆行宫没盖成 

  说起琅琊宋氏迁居的石龙山,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多少年来此地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传说大都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但是却启迪人们如何去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鼓舞人们扶正祛邪,维护自身的权益。 

  文峰山东南有一座美丽的山峰,名叫石龙山。山腰从西北向东南有一道石灰岩,远看活像一条巨龙正要昂首腾空。可惜龙脖子被挖成两截,有人说,这是“南蛮子”来破的风水。其实呢,是这里的人自己撬开的。不信,这里就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可以作证。 

  传说一年春,乾隆南巡路经此处,一眼便瞅上了这块宝地。“在此处盖座行宫该多漂亮!”于是,乾隆命随从胡二打听地保此山何名。胡二跟随乾隆多年,善于察言观色,为了讨得皇帝欢心,胡乱转了一圈就匆匆回旨说:“此山叫兴龙山。”乾隆大悦,心想真是山随人意。 

  欣喜之余,乾隆命胡二监工,在此山下建造行宫,又命人取来文房四宝,写下“兴龙宫”三个字,并交代胡二,待行宫建成,将此三字制一块匾额悬挂正厅。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乾隆一走,胡二可就威风起来了,整天吆三喝六,一会筹款,一会催工,一会圈地,一会又派人派活……他今天圈这块地,明天占那块地,光好地就占了100余亩,弄得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就这样紧赶慢赶,不觉两个月下去,眼看着一座华丽的行宫就要建成,胡二一想起当初欺骗皇帝的事就胆怯,他想在石龙山上立一块写有“兴龙山”的石碑。却说石龙山西张庄有个石匠名叫张修才。胡二差人把张石匠叫来,命他刻写碑文。张石匠闻听,道:“胡大人,此山早有一石碑,不知是哪朝立的,现在还埋在山上。”于是,胡二和张石匠来到山上,将石碑扒出来,胡二一看,上写“囚龙山”三个字,当时就傻眼了,这可如何是好? 

  原来,张石匠是个有心之人,他早把皇帝大兴土木、建造行宫,胡二狐假虎威、勒索百姓的事看在眼里。他自己清楚,明着顶撞肯定不行,便偷偷地刻制了一块石碑,悄悄埋在山上,到有用的时候就把这张牌亮出来,不想今日却用上了。可是胡二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于是令张石匠将“囚”字改成“兴”字,以混淆事实。 

  穷人的日子眼瞅着没法过了,众乡邻们悄悄拿着锤、棍、䦆头等工具上山在石龙脖子处连撬带刨,一夜间竟把龙头和龙身分了家。众人又怕被胡二发现,于是将撬出的石头又重新垒好,远观还像原来的石龙,完整无缺。 

  到了夏天,一座华丽的行宫就盖起来了。这天,乾隆南巡归来,胡二跑前跑后献殷勤。乾隆观罢了宫内宫外,龙心甚悦,触发了游兴,要到山上游玩,结果众人刚到山上,这六月天就像孩子的脸一样,瞬间瓢泼大雨直往下倒。幸好龙头处有一个前伸的石崖,刚好能躲进去避雨,正在这时,突然轰隆一声山摇地动,一股山水像一把利剑一下子把龙脖子冲断了。乾隆一愣,觉得太不吉利。天晴雨停,乾隆命胡二叫黎民百姓速速到此,一问究竟。结果胡二因欺君罔上、欺压百姓被斩首示众。乾隆一走,这座行宫一夜间也就不复存在了。 

  后来有人便编了四句顺口溜:劳动人民最聪明,能把兴龙变囚龙,胡二人头落了地,乾隆行宫没盖成。 

  记者  车少远   通讯员 姜建军 杨超


来源:琅琊网  编辑:麦穗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