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寻根问祖 >> 文章内容

琅琊宋氏:石龙阳河名胜在 幸留残谱记族史(上)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20[字体: ]

     

琅琊宋氏:石龙阳河名胜在 幸留残谱记族史(上)

        琅琊宋氏,世居济南府长清县野雀窝。明洪武初年,始迁祖宋海受迁居沂州,暂居今苍山县向城镇杭头村西两公里处的石龙山上,其族裔繁衍生息。截至目前,后人主要居住在山东的苍山、费县、驿城、枣庄以及江苏的邳州等地,形成了人口达十万之众的庞大家族——琅琊宋氏家族。 

琅琊宋氏的发源地——石龙山。

  (一)琅琊宋氏首迁向城镇石龙山 

  石龙山恰似一杆龙旗,与东北只有四五公里之遥的印王山相望,因山形巧合,又有多条溪流环绕,其状犹如“金龟卧在紫泥中”。加上自清中期,朝议大夫宋瀛率族众栽植松柏、黄楝等近万株,更显此地郁郁葱葱。而杭头村村口有千年长流的大口泉,衬托着阳明河从镇上穿过,携着泇水滔滔南流,此地实乃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明洪武元年,宋海受随军来沂州,一同过来的还有两位好友,一位是周海清,一位叫马海红。二友人居向城,宋海受居石龙山,以环崖盖茆为室,荆条竹枝编篱当墙,以勤劳耕种为快,不知疲倦,置身世外,休养生息。 

  宋海受年逾四十才娶妻生子,但是由于山居清贫,还未及为子起名宋海受便去世了。直至第三世时,族人生活才算稍有好转。至第四世,田产家业遍布多处。第五世时,家族更是兴盛一时。五世祖宋纬,受学村塾,课业有成,携全家从石龙山移居到杭头村,建宅立业,规划林地几十亩,栽植松柏等树木千余棵。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树木虬龙盘根,乱枝穿云,会同村外一座座高大肃穆的坟茔以及林立的青石墓碑,生动地展现了宋氏家族的兴旺与昌盛。 

  杭头村方圆百里内,老人们回忆起当时的林木盛景,赞其毫不逊色于曲阜孔林之盛状,也不亚于商丘古宋国王陵的古木。只是遗憾的是,这一林木盛景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六世宋格,以其理政有方入礼部任儒官。七世宋日考中举人官至王府长史。八世宋鸣梧,官至三品左副都御史。九世宋之普历任二品户部侍郎和南明王朝“监国”政权的一品内阁辅臣。 

  清朝建立后,琅琊宋氏族人有在刑部、吏部任职的,乾、嘉年间,还出了宋澍、宋潢一门两翰林。至于知州、知府、知县更是难以尽数,并有巾帼人才,如宋契学的夫人王氏,著有《绿窗诗草》,并有作品被编入《费县志·艺文》。还有宋潢的女儿、道光年间沂州地方的著名女诗人宋兰华,《临沂县志·女传》也有其记载,“好读书、优诗才”。 

 

琅琊宋氏家祠院貌。

  现如今,杭头村内一处独院,青砖暗瓦,滴水飞檐,苍松古柏郁郁葱葱,这便是始建于明中期嘉靖年间的琅琊宋氏家庙。 

  嘉靖皇帝当政后,面对“正德危权”,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力争做一位后世称颂的明君圣主。他大赦天下,整顿朝纲。减轻赋役,体恤民情。勤于政务,清除外患。虽然这期间也有朝臣礼议之争、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严嵩专权,以及边事废弛、倭寇鞑靼侵袭等等,但终归而言就是在这期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科技空前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琅琊宋氏族人,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开始尊师重教才得以发展。短暂的几十年时间,琅琊宋氏从目不识丁的农户一跃成为有三位成员考取秀才、庠生和礼部儒官的名门望族。作为家族兴旺和发达象征的祖林和家庙,便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 

  关于家庙的建造时间,从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八世祖苍山县金岭镇印王山村人宋鸣梧在《琅琊宋氏家谱》中撰写的《周孺人行状》一文里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母之新归也,三日庙见,脱簪珥操作而前。”意思是母亲刚过门,三日拜谒祖庙,就摘下发簪和耳饰前去做活。由此可见,宋鸣梧的母亲周儒人嫁到宋家时,琅琊宋氏家庙就已经存在了。而《琅琊宋氏家谱》记载,周儒人生于嘉靖四十年,嫁到宋家时才十五岁,时间是万历四年。而琅琊宋氏家庙的重修,在《海沂诗集》“宋之韩年谱”中有明确的记载:“是年(崇祯九年)四月初二日丑时,泰斗公(宋鸣梧)以佥都御史卒京师,年六十岁,诰赠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钦赐御祭一坛,赐清修介节匾额敕褒里门。” 

  说起宋鸣梧其人,万历年间,父亲宋日乾在北京参加完由万历皇帝主持的“廷试”,不幸突发眼疾病逝在河北新城县的一个小旅馆里。时值天气炎热,阴雨连绵,宋鸣梧赤足千里将父亲接回后,守墓三年,后继母去世,他再次守墓三年。 

  宋鸣梧于万历三十五年中进士,在刑部任职,当时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和魏忠贤当权用事,想招揽人才丰富羽翼,于是想把宋鸣梧招揽过来,但终未成功。后因宋鸣梧上书抨击逆党,被勒令解职回家。当时各地都在为魏忠贤建生祠,建祠者迫胁其捐资,他始终不答应,到魏忠贤被诛杀后,宋鸣梧重新被朝廷启用,恢复了他的官职。 

  崇祯四年,作为周延儒督军的宋鸣梧,对周的贪纵非常气愤,上书弹劾。崇祯帝不予答复,结果被周延儒反诬获罪,谪贬为河南按察司照磨(主管文书等事)。崇祯八年(1635年)复任都御史,次年卒于京师。 

  宋鸣梧逝世后,地方官员和绅士无不敬仰他的品德和行为,纷纷联名上书,恳求朝廷予以旌表,并请求为其修庙祭祀。不久,宋鸣梧的牌位和塑像被安放在临沂城内新建的忠孝祠中,与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和曾子并称为“贤人”,同祠供奉。 

  据宋氏族人介绍,琅琊宋氏家庙在宋鸣梧去世后,于崇祯年间由其长子宋之普和宋之韩出资重修。嘉庆年间,宋氏第十五世宋献章升任扬州知府后,再次带头出资,族人集资整修家庙。 

  由以上可以充分论证,琅琊宋氏家庙乃明朝中期建筑,距今约有400余年历史。 

  现在的杭头村,共有100余人,宋氏人口占50%以上。家庙犹存,但是让人惋惜的是,今日宋氏祖茔遗址虽在,但已面目全非,旧迹殁尽,除了在林地旧址上建起的学校,便只有唯一剩下的一棵枯萎的老柏树还在诉说着往日辉煌而古老的历史。 


 

  (二)始祖宋海受来沂州时间探究 

  有关于琅琊宋氏始迁祖宋海受来沂州境内向城的具体时间,自明末宋鸣梧和宋之普时就没有明确的说法,到了道光年间续谱时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交代,而族人的传说和臆断也让这一问题更加扑朔迷离,各种说辞均无可靠信息佐证。那么,宋海受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向城镇的呢? 

  清道光二十四年琅琊宋氏家谱“世系”中记载:“海受,行字佚,济南长清县野雀窝人,明洪武初,迁沂州石龙山占籍,生卒配无考,一子:失讳。”而在宋之普的“传文”中却更为详尽地记载道:“济南长清县之野雀窝人,从洪武军至沂,初占籍向城镇北……” 

  由此可以推断,宋海受是济南长清县野雀窝人,明洪武初年来到今苍山县向城镇。但“初年”初到什么时期,是“洪武十二年”,还是“洪武二年”,还是另有其他时间?只有弄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方能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推断。 

  纵观元明两朝历史,可谓波澜壮阔,但要确认宋海受来向城镇的准确时间,却仅仅只有“洪武初年”这一小段短短的片断,确实有难度。宋之普“从洪武军至沂”的记载为解开谜团提供了极为准确的信息。 

  元朝顺帝至正十一年,农民起义爆发。经过十几年的混战,只有以朱元璋为首的江南义军一支独秀,先后打败和收复了江南元军和其他众多割据势力的盘踞地,建立了统一的江南政权,并自立称为吴王。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统一中原,朱元璋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号召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推翻元朝统治。随后便颁诏命令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的25万大军出师北伐。徐达、常遇春按照朱元璋的部署,由淮安兵分两路北上,一路攻打徐州,一路直扑鲁南重镇沂州。在攻陷沂州城杀死镇守的“土皇帝”王宣,夺取徐州后,随即又受降和攻占了莒州、益都、日照等地。不久便会师济南,仅仅用了三个多月,便平定了除德州以外的整个山东。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即皇帝位,是为明太祖,这时的洪武元年一月也正是至正二十八年的一月。 

  直至洪武十七年徐达病死,全国统一,洪武军再也没有到过济南、长清和济宁等地。 

  由此可以断定,宋海受到沂州的时间只能是从“洪武军”,从徐州到东平攻打济南和从济南到济宁攻打河南卞梁时的这段时间。因为只有这段时间,宋海受才有被吸收到“洪武军”的可能,除此之外均可否定。这是因为在这之前的“洪武军”全部都是江南人,宋海受不可能在此队伍中,而之后“洪武军”又再也没有回到过东平、长清和济宁等地,因此只能是这段时间。但如果要在这段时间找出更为准确的答案,还需作一个更为详细的分析。 

  根据宋之普《海受公传》中的记载和描述,宋海受是一个“性恬静寡欲,不治荣名,不交人间事,不一入城府,萧然物表而已”的人,因此可以断定宋海受是一个既没有打过仗,又没有经历过血腥杀戮、惧怕战场的人。所以不可能参加攻打济南的战役。如果说是原济南周围的起义军,更不存在这种可能,因为那就不是“洪武初年”的洪武军了。又因为宋海受是被动地被吸纳到军队,根本就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壮志,亦不会有与南方人为伍的打算,才会采取悄然逃避的方式。 

  由此可以推断,宋海受到沂州的时间只能是洪武军攻下济南后,又南下济宁攻打河南的这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正是洪武元年的三月。而四月份,洪武军就已打到了商丘和卞梁了。因此,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海受来今天的苍山县向城镇的准确时间是洪武元年三月,即:公元1368年3月,距今644年。 

来源:琅琊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