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明清时期
据史籍记载,明清两朝宋氏名门望族,多若繁星。本文仅选择明清正史和近代词书典籍中,所辑录的部分有代表性的佼佼者。
77、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生于1310年,卒于1381年;先祖居潜溪(今浙江金华孝义里),至宋濂时迁居浦江(今浙江浦江)。曾从学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惠宗至正年间,他被推荐为翰林院修撰,但坚辞不就,隐居于龙门山著书。朱元璋占领婺(读务)州(即今金华市),召请聘为五经师。洪武称帝后,任命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教授太子经书。又奉命编修《元史》,为总裁官。编成后,授翰林学士。曾任安远知县、礼部主事、赞善大夫(掌管讽谏、礼仪,教授太子经籍等)、侍讲学士、知制诰(翰林学士的最高加衔,掌管起草诏命,备皇帝顾问等)。因其博学多才,久负盛名,四方学者皆以“太史公”尊称他。又因为他久为太子的老师,对太子的言行皆以礼法规劝,教导有方,深受朱元璋及太子的信任和尊重。当时朝廷祭祀、朝会、诏谕、封赐等使用的文章,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还主盟文坛,讲学释经,影响深远。当时,连高丽(朝鲜韩国)、日本、安南(越南)等邻国,都无不仰慕他的道德文章,各国使节甚至出高价购买他的文章书籍。因此被时人尊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晚年告老回乡。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的长孙宋慎,因受胡惟庸案株连被杀,并株连他全家被贬谪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他不幸死于贬谪途中。到正德年间,昭雪复职,追赠谥号“文宪”。并任命其孙宋怿(读宜)翰林学士。他著有《宋文宪公全集》《宋学士全集》流传于世。
宋濂的儿子宋璲(读随sui),洪武九年(1371年)任中书舍人,擅长书法,其篆书被列为“本朝第一”,后来受侄子宋慎株连被杀。宋濂之孙宋怿(读移yi),任翰林侍书,也擅长书法。
宋晟(读盛sheng,?-1407年),字景阳,安徽定远人。父宋朝开、兄宋国兴,都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将领。宋晟先后继承哥哥、父亲的职位,成为一名武将,曾镇守凉州(今甘肃武威市)长达二十多年,先后任都指挥同知、凉州卫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等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宋晟任总兵官;与塞外民族交战无数,战功累累。先后擒获元朝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把都剌赤等,俘虏和斩杀一万八千人;又远袭肃州擒获哈梅里王子别儿怯帖木儿,以及伪国公以下三十余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宋晟被任为征南右副将军,讨伐平定广西巾并蒙等反叛苗寨。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宋晟入京朝见,进升为后军左都督,拜为平羌将军。永乐三年(1405年),宋晟招降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五千人,获得马驼牛羊一万六千头,被封为西宁侯,食禄一千一百石,世袭指挥使,子孙世袭。永乐五年(1407年),宋晟病死于任上。儿子:宋瑄,建文年间于灵璧战死;宋琥,娶朱棣女安成公主,官至前将军;宋瑛,娶咸宁公主,于阳和战死,谥“忠顺”。孙子:宋杰,掌管禁兵宿卫。曾孙:宋诚,官至平羌将军。据史书记载:宋晟的子孙先后有十代世袭西宁侯,袭爵者有十三人:西宁侯宋琥、西宁侯宋瑛、西宁侯宋杰、西宁侯宋诚、西宁侯宋让、西宁侯宋恺、西宁侯宋良臣、西宁侯宋天训、西宁侯宋公度、西宁侯宋世恩、西宁侯宋光夏、西宁侯宋裕本、西宁侯宋裕德等。
79、翰林学士宋讷(读呢ne)
字仲敏;元末明初,广平宋氏、著名宰相宋璟的后人,元朝江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宋瑄的曾孙,户部尚书宋寿卿(崇禄)的孙子。元末正中年间进士,授盐山尹(县官);他辞官隐居修学经史。明初洪武年间,被征为史官,参入编纂整理史籍;后授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也称“太学”;其学子称“监生”)助教、翰林学士(翰林院内负责起草皇帝诏命、敕令、制诰等,常备皇帝顾问,以及解释讲读经书等;也常被加为荣誉衔)。由于他创立学规制度严谨,治学有方,而且非常敬业(常年吃住在太学);在科举考试中,他的学生每次都以三分之二的高中率,而轰动朝野。因而受到朱洪武的高度赏识,称他为“开国名师”;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明朝以前为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明朝以后合并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的长官,相当于教育部长);授文渊阁大学士(史称“阁老”);死后谥号“文恪(读可)”。
另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宋讷与户部郎中刘九臬(读聂)、郑州知府苏琦,上书朱元璋,建议采取大移民和军屯、民屯的形式,填补开发因战争和饥荒等造成的无人区,以及边疆要塞;而被采纳。从而开启了明初大移民。
宋讷的长子宋麟,史称他“举进士、擢御史”;官至望江主薄(秘书长);后来被召回朝廷就近照顾老父亲(宋讷八十岁去世)。次子宋复祖,官至国子监司业(祭酒辅佐官)。宋讷家族在元明两代门第显赫。
80、工部尚书宋礼
据《明史·宋礼传》记载:宋礼,字大本(1361—1425年),河南永宁人;明朝著名水利官员。洪武年间,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后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陕西按察佥事,后左迁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永乐二年,担任工部尚书。
史载: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为了实现南粮北运,急需疏通元朝末年被黄河决口淤积中断的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今山东境内)。遂任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工十六万多人,历时九年,不仅完成了疏浚工程,还采取“借水行舟,引汶济运”等策略,一举解决了航道水源不足、以及河道低洼淹水等历史难题。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为后人所传颂。
此后,永乐帝又命宋礼负责规划筹建北京故宫。宋礼在奉命到四川采购木材时,因积劳成疾后病故,卒年62岁。正德七年(1512年),为纪念宋礼治水有功,在山东汶上县南旺建立祠庙,供后人祭祀。万历元年(1573年),宋礼被封为“开河元勋太子太保”,谥号“康惠公”。命嫡孙赴南旺守祠,专管奉祀,并拨给附近湖地10顷。清朝雍正追封宋礼为“宁漕公”。
81、兵部右侍郎宋琰
(?~1457年)字廷圭(又字廷玉),号拙庵,浙江奉化县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年),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中书舍人。随太子朱高炽监国南京。洪熙元年,1425年年入内廷史馆,参与编纂宋太宗、宋仁宗两朝之实录。正统年间,任吏部考功主事,入值内府。1444年,迁任河南右参政。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瓦剌首领也先帅大军挟明英宗进逼京师,于谦督军进行京师保卫战,宋琰随于谦参预军机,多有献策。景泰四年(1453年),任太仆寺卿,旋任兵部右侍郎。史书上说宋琰为人敦雅好学,旁通风鉴星命诸术。1457年正月,去南京赴任;至南京后,逾3月,于天顺元年(1457年)秋七月乙丑因病逝世。赐葬奉化曰岭东麓。
82、簪缨世家宋纁:
宋纁,字伯敬,号栗菴;河南商丘人(1522-1591年)。明嘉靖年间中进士,授永平府推官;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山西巡抚、都察院右佥(读千)都御史(掌管都察院、重大刑事案件审核等)、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宋纁自幼聪慧好学,以贤慧著称;及出仕后,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并敢于革除弊政,明察昭雪冤狱,并多次剿灭匪患安良除暴。史称他“凝重有识,议事不苟”;敢于直谏,刚正不阿。尤其主政户部期间,正值灾荒年间,他深入灾区,体恤百姓,赈济灾民,深得朝野拥戴。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死后追赠太子太保(本为太子老师,后成为荣誉衔,多授予德高望重的大臣)、荣禄大夫;谥号“庄敏”。时人称颂:“南有海瑞,北有宋纁”;并列入民间“三报祠”,与包拯、海瑞同享祭祀。著有《四书就正录》等传世。
宋纁之子宋沾,字承恩,号复宇;生于1556年,卒于1606年。明万历举人,授山东登州府福山县知县,为官以清廉著称;他体察民情,抚恤孤贫,兴办乡学,政声鹊起。但不幸英年早逝,死于福山任上。死后竟无钱安葬,由同僚乡绅出资扶柩归葬商丘。福山与商丘县志均有记载。
60、太子太保宋权
宋纁的孙子、宋沾之子,字元平,号雨恭,又号梁园;明天启进士;历任山西曲阳县知县、吏科给事中(掌管官吏任免审查及印鉴等)、山西按察司督粮道副使、大名道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顺天巡抚(朝廷派出巡视各省的监察大员);入清后仍任顺天巡抚。清顺治三年(1646年)授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宋权历仕明清两朝,为官为文皆有清名;尤以历经明清交替,临巨变而有大节。晚年遭谗罢官,但死后昭雪;追赠光禄大夫(一品勋爵)、少保兼太子太保。谥号“文康”。著有《文康公遗集》传世。
83、吏部尚书宋荦(读罗luo)
宋纁的曾孙、宋权之子,字牧仲,号漫堂;又号绵津山人、西陂老人;受祖荫奉上传入朝为三等侍卫;后授湖广黄州府通判(州府辅佐官,负责处置政务、刑狱、赋役、户政等);升理藩院院判(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院判为辅佐官)、刑部郎中(各部下设曹司之长官);历任山东按察使(掌管考核地方吏治、刑狱、禁令及劝督农桑等)、江苏布政使(一省最高行政长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和江宁巡抚、吏部尚书。晚年退隐时,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宋荦少年时正逢明末乱世,幼年随父戎马奔波;性格坚毅,刚正不阿;且自学不辍,诗文俱佳;为官清正廉明,得以从低层官吏逐级擢为朝廷大员。享年八十岁。著有《绵津山人诗集》《西陂类稿》《漫堂墨品》等传世。被誉为“清代诗坛三宋”(宋琬、宋荦、宋湘)之一。
84、科学先驱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生于1587年,卒年不详;南昌府新奉县(今江西新奉县)人。中国明代自然科学家、思想家。曾任江西分宜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福建汀州推官、南京亳州知府等职。他因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得志,从而立志探求经世致用之路;发愤钻研自然科学知识,总结汇集化工冶炼、染色、制陶、造纸、制糖、制盐以及金属加工等科学技术。他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于1693年出版问世,影响深远。后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传至日本和欧洲等国,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85、藏书家宋懋澄
宋懋澄(1570—1622)明文学家、藏书家。字幼清,号雅源,一作稚源或自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其先祖是赵宋王朝的宗室,后随宋南迁至杭州,南宋灭亡以后,遂改姓为宋,一为避嫌,二则以纪念故朝。好诗文,以富藏书知名,所藏书多有秘本、手抄本及名家所校本。建有书楼名“九龠楼”(龠,读月yue,古代乐器),藏书充栋。与王圻、施大经、俞汝楫为明万历年间“上海四大藏书家”。所作诗文,秀逸隽永。部分作品不满社会现实。其作品集《九龠集》,曾录有文学作品如文言小说《负情侬传》;另如民间喜爱的杜十娘等故事,即在其《裨篇》中。《九龠集》在清代曾被列为禁书。
86、佥都御使宋鸣梧
字泰侯(1577一1636年),沂州珩头(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先后任行人司行人(行人司掌管出使事,兼管内府藏书)、尚宝司卿(掌管玉玺及金银符牌等)、吏科给事中(吏科为都察院六科之一,给事中和御史同为谏官,又称给谏,掌管规谏、稽察和题凑等)等职。因上书揭露宦官奸相魏忠贤的同党,曾遭勒令家居(软禁)。魏忠贤被除灭后,被擢升为左佥都御史(明代都察院设置左右佥都御使,职位略次于左右都御史)。相传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围困京城,他督守德胜门,并上书《守御十策》。祟祯帝连续两次召见他,予以嘉许。著有《羲易集成》《纂言诸子》等文集,流传于世。
87、兄弟御史宋钦、宋铠
宋钦,沂州北楼(今山东蒙阴北楼)人。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至1488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掌管对朝廷与地方官吏的监察纠举等)。其弟宋铠,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至1506年)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掌管本省官吏的监察纠举等)、直隶(中央直辖)真定(即河北真定)府知府。其族人宋启亨,明末年间,以拔贡贡生,任四川龙安府石泉知县。到崇祯年间,宋启亨三个儿子先后中举人、拔贡,长子真儒,接任石泉知县;次子大儒,任陕西朝邑知县;三子明儒,任山东嘉祥知县。一族兄弟两御史、父子四知县,在当地称为传奇。
88、义军军师宋献策
(?—1645年),永城人。他苦读史书,学识渊博,尤精通“术数”,以“术士”为生,长期云游四方,为人占卜吉凶祸福。明崇帧十四年(1641年)四月,宋献策由宝丰举人牛金星推荐,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任军师。他出谋献策,才智非凡,深受李自成的敬重。
89、书画家宋克
宋克,字仲温,号南宫生(1327-1387年);中国明代书法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官至凤翔同知(也称同知州事,州府副长官)其书法与宋璲(读遂)、宋广合称“三宋”;其中以宋克成就最高。《明史。文苑传》载:宋克以善书法而名闻天下。明朝著名评论家杨慎,认为他的真行书,为国朝第一。宋克又擅长画墨竹,与杨维翰、王绂、夏昶合称明代墨竹四大家。
90、书画家宋钰:
字比玉,号荔枝仙(1576-1632年);福建莆田人。史载:他擅长画山水,尤以画松最为著名。他还擅长书法,是著名的隶书和榜书名家;包世臣《艺舟双辑》将他的书法列为上品。
91、著名诗人宋琬: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生于1614-1674年);为山东莱阳宋氏世族后裔。父宋应亨,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官至大名府清丰知县、吏部稽勋司郎中(即司长)。宋琬少年时随其兄宋璜游学京师;于顺治四年(1647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陇西道道台(布政使辅佐官;负责政务、参议、提学、屯田、守巡等事务)、浙江按察使。后因山东登州于七起义,被诬参入“逆谋”而下狱。获释后流寓隐居江南等地,康熙时复启用为四川按察使。其诗“古体拟汉魏,近体学盛唐”;与当时诗界领袖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评论“宋以雄健磊落胜”。号称“清八大诗家之一”。著有《安雅堂全集》等传世,被誉为“清代诗坛三宋”(宋琬、宋荦、宋湘)之一。
92、翰林学士宋潢
字星溪,号小岚,清代(1761--1826年)沂州兰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人。他幼时家贫,得本族致仕(退休)官员宋熊图资助,入宋家学馆读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拔贡,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举人,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为掌管朝廷秘书、编修著作、伴皇帝侍讲、伴太子侍读等,也是选拔文官精英,作为朝廷储备人才的地方);后官至户部主事(户部为朝廷六部之一,清沿明制,掌管户籍、土地、税赋、财政等;主事为户部下设司曹的长官,相当于司长);历任颖州知府、庐州知府、苏松粮道道台(道台为清代设置于省与府之间的督察大员)等职。于道光六年(1826年)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中宪大夫”。他工诗文,善书法,著有《明恕堂诗稿》和《古今体诗草》两卷,流传后世。
93、著名诗人宋湘
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人(今广东梅州人)。生于1756年,卒于1826年。嘉庆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云南曲靖府知府、湖北督粮道台(省观察使专职辅佐官)。他是“岭南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有《红叶山房诗钞》传世。宋湘不仅诗写得好,书法亦佳,所作书法、对联,广为流传;被誉为“清代诗坛三宋”(宋琬、宋荦、宋湘)之一。
94、抗倭名将宋庆:
宋庆,字祝三,清末著名将领。生于1820年,卒于1902年;山东蓬莱市泊子宋家村人。早年随同乡亳州知州宫国勋为州练长(负责地方武装训练),后官至花翎游击(清绿营兵提督下属分领营兵的官佐;绿营兵为汉族兵营;区别于满蒙族八旗兵);在镇压捻军起义中,立有战功,咸丰十年(1860年)晋升总兵(清绿营兵高级将官,分掌一镇军事统领,或军事要塞司令官),封号“毅勇巴图鲁”(巴图鲁为蒙语“勇士”,清朝授予将领的荣誉称号)。从同治七年(1868年)起,先后随李鸿章、左宗棠镇压起义军,屡立战功;逐步擢升为轻车都尉(武官军衔,正三品)、湖南提督(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四川提督。
从光绪元年(1875年)起,他奉召会办奉天军务;驻军锦州、营口、旅顺等地;由于军容整肃,设防不怠,称誉为诸军之首。光绪十六年(1890年),加封太子少保;四年后,又加封尚书衔(相当于部长级荣誉衔)。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宋庆受命帮办北洋军务,率部赴九连城,节制诸军。在辽东、辽南以及太平山战役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杀敌;战马被炮弹炸死后,他换乘战马继续迎战。史称:他“迎炮以上,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十”。但由于清军装备低劣,终被日本倭寇攻破阵地。但当宋庆正准备整军再战时,清廷与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宋庆反对和约,主张再战,因而被革职留任。
光绪二十四年解除处分后,宋庆奉命率军驻守山海关;后又移驻北京通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宋庆病逝于军中,享年83岁。死后追赠“尚书”衔、三等男爵;谥号“忠勤公”。入祀贤良祠。
他生前为家乡修学宫、捐义仓、施粥场、修桥筑路、续修史志等,深受当地人爱戴,并勒石树碑以示纪念,现碑存蓬莱阁天后宫。
95、文学家宋翔凤
(1779-1860年),字虞庭,一字于庭,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任湖南新寜县知县。他是清代著名今文学家,常州学派的著名学者。史书上说他“通训诂名物,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著有《论话义》和《过庭录》等二十八种,流传于世。
96、起义首领宋景诗
(1842~?)清末堂邑(今山东聊城)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加入白莲教起义,所部黑旗军,为白莲教起义军五大旗之一。先后攻占馆陶、堂邑、东昌等地。后来被清军僧格林沁马军击败,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