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宋氏名人 >> 文章内容

历代宋氏名人(《宋氏源流》节选)

[日期:2013-12-2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   阅读:992[字体: ]
历代宋氏名人(《宋氏源流》节选)
(一)战国时期。
1、辞赋家宋玉:
楚国鄢地(读研;今河南鄢陵西北)人;楚顷襄王时期任大夫(周朝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为中级官吏)。他的诗词歌赋以华丽、风雅著称;其词赋多被选入《汉书。艺文志》等古籍,流传至今。
2、哲学家宋鈃(读间):
战国时宋国人;与孟子同时,曾与同期哲学家尹文,在稷下学宫(齐国的最高学府,是同时代最著名的学术机构)讲学,史称“宋尹学派”;他倡导“人之情欲寡”、“人我之养,毕足(满足)而止”和“见侮不辱”,号召“禁攻寝兵”等主张;提倡少欲知足、自爱自尊和反对弱肉强食的诸侯兼并战争等论点。在春秋诸子百家中号称“宋子”。荀子把他列为墨子学派;庄子和韩非子称他宋荣子,孟子称他宋牼(读坑);并多有评论,肯定与否定皆有之。
3、义士宋意:
也称宋如意,战国末期燕国人;燕国太子丹的门客。据《淮南子》记载:荆轲入秦行刺秦始皇时,他与义士高渐离到易水送行,并击筑(古乐器)而歌,慷慨激昂,以激励荆轲等等。
4、上将军宋义
战国末期楚国人;曾任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楚被秦灭亡后,他同楚国贵族项梁、项羽叔侄起义反秦;史书上说他智勇双全,很受楚怀王赏识,封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即副将);因屡建大功,被称为“卿子冠军”。由于职位和名声盖过项羽,遭其忌恨;后因与项羽意见不合,而遭项羽杀害。项羽夺其职,冒称“假上将军”。其子宋襄也被项羽派人追杀(详见《史记。项羽本纪》等)。
(二)秦汉时期。
1、壮武侯宋昌(西河宋氏):
宋昌乃宋义之孙;河南楚地人(本是宋国故地,后为楚国封地)。初以家吏(身边仆役管家)跟随高祖刘邦起兵,至荥(读幸)阳(今河南荥阳)任都尉(州郡副职,也称郡尉;掌管军事治安等);后任代王刘恒(即后来登基的汉文帝,其代国封地在汾州平遥、即今山西平遥县一带)中尉(汉朝为武官,掌管京师治安,后曾改称执金吾;而诸侯王国设置的中尉,职级相当于郡尉,掌管军事治安等)。
因汉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削弱地方豪族势力,将东部地区的豪门大族,强行迁入西部地区(当时京都在长安,即今陕西西安),以加强控制。宋昌率家人迁入西河郡(今山西介休、汾阳、孝义、离石等地)。
后来,平定吕氏之乱(刘邦死后,吕太后家族及其党羽把持朝政,企图篡权),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协商,决定派使臣去迎立代王回京即皇帝位。因这时下边对朝廷刚刚发生的动乱局势,尚不明朗;加之代王封国山西代州偏远闭塞;代王的谋士们都怀疑有诈,劝代王不可冒险前去,并让他装病推却。这时,唯独宋昌力排众议,劝代王不可疑惑,错失良机;并一路护送代王刘恒入京,终于登上帝位,史称汉文帝。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宋昌因功被任命为卫将军,封壮武侯。
史载:从此后,宋昌的后裔子孙多有显达者,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宋氏。其后人又陆续迁移外地繁衍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后来的扶风宋氏和广平宋氏。他们分别兴起于汉末和南北朝,显赫于盛唐两宋时期。从而使西河宋氏成为宋氏郡望中,最早也是最兴盛的一支。
2、侍中宋弘(京兆宋氏):
宋弘,字仲子;他的祖上本居于河南宋国故地,后迁入都城长安京兆(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宋弘的父亲宋尚,于西汉成帝时任少府(为九卿之一,掌管财政税赋,并兼管皇帝衣食器用及医药、娱乐、丧葬等)。哀帝时,因性格刚正,拒不依附权奸,而遭诬陷获罪罢官。
宋弘先在西汉哀帝时任侍中(西汉时尚为皇帝侍从官,后来则被列为皇帝顾问一类近侍重臣);新莽政权(即王莽篡位期间)任少府。东汉光武帝时,宋弘先任太中大夫(掌管朝廷谏议、议论等职);后官至大司空(与司徒、司寇合称“三司”,朝廷重臣;主管土地,兼管建筑工程等)。史载:宋弘为官“以清行称”,即以清正廉明著称。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丈夫死后,看中了宋弘,便托光武帝做媒想嫁给他。但宋弘不愿抛弃结发妻子,对光武帝说了一句名言:“贫贱之知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而流传后世。光武帝对宋弘非常信任和器重;先封他栒邑侯,后封宣平侯。宋弘曾先后举荐桓谭、刘向等三十多位著名才子英杰之士,得以提拔重用;后来有的成为一代栋梁。《后汉书》列《宋弘传》名留青史。
宋弘的弟弟宋嵩,史书上说他“以刚强孝烈著名”;官至河南尹。他的儿子宋由,官至太尉(掌管全国军队;也称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宋由有两子,长子宋汉,字仲和;官至西河太守、度辽将军、太仆(掌朝廷车马及牧场等)、太中大夫(掌朝廷谏议之职)。次子宋登,字叔阳;东汉时官至河南颍州太守、尚书仆射(尚书令的副职)、侍中(皇帝近侍大臣兼常备顾问)。从此形成显赫的京兆宋氏。
3、其乡侯宋丰(扶风宋氏):
宋丰是西汉壮武侯宋昌(西河宋氏)的后代;迁居于扶风郡(西汉时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东汉时移至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其玄祖宋杨乃是宋昌的七世孙。东汉章帝时,宋杨之女被选入宫封为贵人;其子宋衍,被封为盛乡侯。到东汉末年,宋杨的曾孙宋丰之孙女,被册封为汉灵帝的皇后;宋丰官至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西汉时称中尉),封其乡侯。从而形成为显赫的名门望族扶风宋氏。
4、尚书令宋均(河南宋氏):
宋均,字叔庠(读相);东汉河南南阳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人。河南商丘一带本为宋姓氏族发祥地。西汉设河南郡(在今河南洛阳东北)。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宋均的父亲宋伯,在东汉光武帝初年,任五官中郎将(掌管宫殿宿卫以及皇帝出行车骑护卫等)。
宋均十五岁时,即受父亲的功绩荫庇被征召为郎官(朝廷侍卫);由于他博学多才,二十多岁时被调任辰阳县令;他兴办学校,禁绝淫祀(淫指泛滥,淫祀即盲目崇拜祭祀牛鬼蛇神泛滥的意思);政绩显著。后来他担任朝廷谒(读业)者(又称中谒者令;为皇帝传达宣布诏命的近侍官);正碰上湖南武陵蛮夷叛乱,他奉光武帝诏命,到伏波将军马援军中担任监军;在平叛中他以恩信招降蛮夷而立下大功;受到光武帝的褒奖和信任。后来朝廷遇到重大事情,都向他征求意见。后官至九江太守、尚书令(皇帝近臣,掌管朝廷凑章文书等)、司隶校尉(掌管京城治安巡查,兼管纠察刑狱等)、河内太守等职。
其族弟宋京,官至辽东太守。宋京的儿子宋意,字伯志;官至阿阳侯相(阿阳侯的相国)、尚书(东汉时为尚书台掌管各曹司的长官)、司隶校尉。史载:他以刚正不阿、举奏不避权贵而著称。宋意的孙子宋俱,汉灵帝时官至司空;史载:以德行高尚著称。其家族在当地十分显赫。
(三)魏晋南北朝
1、右丞相宋繇(敦煌宋氏):
宋繇(读摇),字体业;其祖上居住甘肃敦煌。曾祖宋配和祖父宋悌,曾在前凉国(公元317至376年;十六国之一)任职。宋繇的父亲宋僚(又名燎),官至龙骧(读相)将军、武兴太守。据《魏书》记载:宋繇博通经史,历仕后凉、西凉、北凉三代,曾任中散常侍(皇帝近侍官,备皇帝顾问)、尚书吏部郎中(各部以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尚书令左丞(辅佐尚书令掌管钱粮赋税等)等职。
北魏(公元386至534年)灭北凉后,宋繇任北魏河西王右丞相,加安远将军;赐爵清水公。死后谥号“恭”。
宋繇的长子宋岩(又名严),世袭父爵;后封西平侯。次子宋超,官至尚书度支郎(掌管金库、财政收支等);三子宋稚,官至户曹参军(同司户参军,州郡辅佐官,掌管户籍、赋税、仓库等)、渤海太守。宋岩之子宋荫,官至中郎将(武官将佐);死后追赠辅国将军、咸阳太守。宋稚之子宋游道,官至太尉长史(太尉辅佐官,掌管府内事务等)。其家族显赫于当地。
据史书记载:晋代有兖州刺史宋处宗,沛国人,以提倡玄学而闻名于世。同时代有敦煌人宋纤,字令艾;是著名学者。他隐居酒泉南山,聚徒授业,有弟子三千人。史载:太守马岌想去拜访他,并想聘请他出来做官,但他拒不接见。一时名扬于世。
另据史载:十六国时期,有敦煌郡人宋炬,曾任前凉国宛城戌都尉(郡守副职,掌管军事及民政),死后追赠震威将军。还有敦煌人宋显,字仲华;在北齐国(公元550至577年;十六国之一)官至征北将军、晋州刺史、行台右丞(中央派驻地方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拜仪同三司(即享受司寇、司徒、司空“三司”职衔的仪仗级别等待遇);死后追赠司空公。他的族弟宋绘,博学多才,撰有《中朝多士传》十卷、《姓系谱录》五十篇等。后失传。
据《洛阳伽蓝记。宋云家记》载:北魏敦煌人宋云,于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和惠生和尚同赴西域取经。经葱岭、乌场至健陀罗等国,终于取回大乘佛经一百七十部,并撰有《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一书。尚早于唐三藏西域取经。
2、河南太守宋恭(广平宋氏):
宋恭乃西河宋氏宋昌的十三世孙。他的祖父宋奭(读诗),正处在魏晋南北朝政权交替的战乱时期。宋奭曾在东晋任昌黎太守;东晋亡后,在前燕国(公元285至370年,十六国之一)任长史(州郡刺史副职,掌兵马军事等)。宋奭的儿子宋活,曾在前燕国任中书监(掌管朝廷机要,为皇帝近臣)。
宋恭,是宋活之子;宋奭之孙。在前燕官至徐州刺史、河南太守。公元315年,前燕政权从蓟(读级)州(今北京),迁至邺郡(今河北临漳县)。宋恭的家人便自西河介休,迁至广平郡列人(今河北鸡泽县东南,辖区相当于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和平乡西北、肥乡东北等地)定居。宋恭兄弟三人,其弟宋畿、宋洽;他们便成为广平宋氏的开基之祖。
宋恭之子宋隐,字处默;初仕后燕政权,为尚书郎(掌管文书起草等);太子中舍人(掌管太子宫文书翰墨等);后归降北魏,任尚书吏部郎(吏部的辅佐官),辅佐卫王镇守中山;后官至行台右丞(相当于副宰相)。后因母亲去世,辞官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后,谢绝复职而弃官归隐山林,闲居安度晚年(详见《魏书。宋隐传》)。
宋隐有五子,皆显达;三子宋温,官至中书博士;死后追赠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封列人定侯。四子宋演,官至明威将军,齐北太守。
宋恭之弟宋畿,官至后燕国卫将军司马(司马为将军副职,掌管军事);宋畿之子宋荣国,下传十世至唐朝盛世宰相宋璟(详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宋璟广平宋氏表》等)。
宋畿之弟宋洽,官至尚书(朝廷办公机构称尚书台,也称尚书省;尚书为其长官,部级)。其四子宋宣,字道茂;任中书博士、散骑常侍(皇帝近侍大臣,备皇帝顾问);官至冠军将军、司隶校尉;赐爵中都侯。死后追封简侯。宋宣长子宋瑛(又名谟),字乾仁;继承父爵,官至辽西太守。次子宋鸾,字珍和;官至东莞太守。
3、吏部尚书宋弁(广平宋氏):
宋弁(读边),字义和;广平列人(宋恭族玄孙)。《魏书。列传》有他的传记。史载:他的祖父宋愔(读因),与其从叔宋宣(即宋恭之弟宋洽四子) 皆知名于世。宋愔官至中书博士、员外散骑常侍、广平太守;赐爵列人子(子爵);死后追赠安远将军、相州刺史;谥号“惠”。宋愔的长子宋显,袭其爵位。宋显即是宋弁的伯父。因宋显无子,便收养宋弁为继子。宋弁的父亲宋淑珍,早年去世。
宋弁被史家评论有“王佐之才”,并称“少有美名”。受到北魏高祖和世祖的赏识。先任中书侍郎(皇帝近侍官),兼员外常侍;后以司徒司马、曜(读要)武将军、东道副使随驾南征时,以军令严明著称。后因功绩卓著,升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皇帝侍从官,入则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随从)。后官至吏部尚书(掌管朝廷与地方官吏选拔任免;号称吏部天官),并成为世祖的六大辅臣之一。但不幸英年早逝(死时仅四十八岁)。死后追赠安东将军,瀛州刺史;谥号“贞顺”。
宋弁的长子宋维,字伯绪,官至冠军将军、洛州刺史;次子宋纪,字仲烈,官至尚书郎(掌管起草朝廷文书等)。他的孙子宋钦道,官至黄门侍郎(皇帝侍从,负责传达诏命等),后升为秘书监(掌管朝廷艺文著作图籍等)。另一孙子宋钦仁,官至太尉祭酒(太尉左官,掌管教谕及经书释读宣讲等)。
宋弁之弟宋机,官至本州治中(州刺史的主要辅佐官)。其子宋宝积,官至中散大夫。其族弟宋翻,孝明帝时,任侍御史(掌管监察地方官吏等)、洛阳令;孝庄帝时,任司徒左长史(司徒的主要辅佐官)、抚军将军、河南尹(尹为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死后追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享受司徒、司寇、司空“三司”的待遇);谥号“贞烈”。另一族弟宋世景,宣武帝时,官至伏波将军、荥(读幸)阳太守;因精通律令,清正廉明,被《魏书》列入《良吏传》而流芳后世。
(四)隋唐时期。
1、隋朝。历史较短。据《中原寻根》等史籍记载:其时有京兆宋氏一支,迁往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县),成为江夏宋氏的祖先。一支迁返虢州(今河南卢氏县),回到了先祖居住地河南。还有一支迁往蜀地(今四川彭山一带)等。
2、盛世宰相宋璟(广平宋氏):
宋璟,乃北魏吏部尚书宋弁的第七世孙;系宋恭之弟宋畿的后裔。生于公元663年,卒于737年;系河北邢州(今邢台)南和县人。其父宋玄抚,官至卫州司户参军(州郡辅佐官,掌管户籍、赋税、仓库等)。史载:宋璟“少好学,工文辞,有大节”;二十岁中进士;初授上党尉(县官副职;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市);后累官至吏部侍郎(侍郎为副部长)、黄门侍郎(朝廷办公机关称黄门,黄门侍郎掌管国家机密文书及皇帝诏命等)、御史中丞(掌管监察朝廷和地方官吏等)、凤阁舍人(也称中书舍人,朝廷中书省长官,掌管机密、拟诏旨、奏章及宣布诏命等)。期间,因刚正不阿而得罪武后(武则天)宠臣张昌宗、武三思等人,被排挤出朝。曾先后改任贝州、杭州、相州刺史等职。
睿宗时得到重用,官至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初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后改为同平章事);位列宰相之一。但又因他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楚州刺史。后来历任河北按察使、幽州都督等职。
玄宗时,选拔为京兆府尹、御史大夫。由于他刚直忤上,因小过而又被贬睦州刺史;后迁广州都督。他在广州期间,看到当地人皆以竹、茅盖屋,常发生火灾;便教导他们烧制陶瓦盖屋;从而减少火患。
几年后,玄宗又提升他任刑部尚书,迁吏部尚书兼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即享受司徒、司寇、司空“三司”的待遇);后累封广平郡公、尚书右丞相(列宰相第一位)。他革除旧弊,选拔人才,为政清廉,励精图治,刚正不阿;是开元盛世的开创者之一。史载:宋璟历经武后、中宗、殇帝、睿宗、玄宗五帝,在任五十二年;使唐朝帝国摆脱内忧外患,逐步成为领先当时世界各国的大唐帝国。宋璟与名相姚崇、张说,被玄宗誉为“宰相三杰”。宋璟死后追封太尉,谥号“文贞”。宋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被历代史家公推为“一代名相”之一的著名宰相。因此,《元和姓纂》等姓氏史籍,曾把广平宋氏列为天下宋氏郡望之首。
宋璟有八个儿子:长子宋浑,官至太子谕德(掌管东宫太子教谕、道德和谏议等);次子宋恕,官至都官郎中(京都司隶校尉的辅佐官,掌管治安纠察等);三子宋尚,官至汉中太守;四子宋延,官至太原府尹(州府长官):五子宋升,官至太仆寺卿(掌管宫中车马、营造、牧场等);六子宋华,官至尉氏县令;七子宋复,官至同州司马(州府辅佐官,掌管军事治安等);八子宋衡,官至御史中丞节度行军司马(军事监察官)。
宋璟的孙辈,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大多因逃避战乱而于史无考。有一嫡孙宋易,乃其五子宋升的儿子;官至福建观察推官(观察,即观察使;掌管考察地方官吏,兼管民政;推官为辅佐官,掌管刑狱等)。宋易之孙宋骈(读片)避战乱定居莆田,遂为福建莆田宋氏之始祖。宋骈之弟宋臻,曾为福建观察巡官(掌管考察地方吏治和治安等),定居侯官县(今福建闽侯县)镜江,遂形成镜江宋氏。
另一孙辈宋嗣先,系其三子宋尚的儿子;官至右仆阙(宫廷侍从官);宋嗣先之弟宋嗣宗,官至奉化县令。安史之乱时,嗣宗避居奉化,为浙江奉化宋氏之始祖。其后人有一支迁居徐州丰邑(今江苏丰县)。
到了元末明初,广平宋氏宋璟的后人宋讷(读呢ne),字仲敏;元末正中年间进士,授盐山尹(县官);他辞官隐居修学经史。明初洪武年间,被征为史官,参入编纂整理史籍;后授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也称“太学”;其学子称“监生”)助教、翰林学士(翰林院内负责起草皇帝诏命、敕令、制诰等,常备皇帝顾问,以及解释讲读经书等;也常被加为荣誉衔)。由于他创立学规制度严谨,治学有方,而且非常敬业(常年吃住在太学);在科举考试中,他的学生每次都以三分之二的高中率,而轰动朝野。因而受到朱洪武的高度赏识,称他为“开国名师”;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明朝以前为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明朝以后合并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的长官,相当于教育部长);授文渊阁大学士(史称“阁老”);死后谥号“文恪(读可)”。
另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宋讷与户部郎中刘九臬(读聂)、郑州知府苏琦,上书朱元璋,建议采取大移民和军屯、民屯的形式,填补开发因战争和饥荒等造成的无人区,以及边疆要塞;而被采纳。从而开启了明初大移民。
宋讷为河南滑县人,系宋璟后裔。其父宋崇禄,字寿卿;元朝任中奉大夫(朝廷文职散官,四品)、山西道行御史(御史为监察长官)、侍御史(御史中丞的副职)、户部尚书(朝廷掌管财政、税赋、户籍、民政等长官,尚书即部长)。其祖父宋瑄,曾任河北和江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即元朝行省的最高长官),死后追赠中奉大夫。
宋讷的长子宋麟,史称他“举进士、擢御史”;官至望江主薄(秘书长);后来被召回朝廷就近照顾老父亲(宋讷八十岁去世)。次子宋复祖,官至国子监司业(祭酒辅佐官)。宋讷家族在元明两代门第显赫。
3、宰相宋申锡:
宋申锡生于760年,卒于834年;字庆臣。河北广平宋氏后人。唐穆宗年间(公元821至825)考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后迁升起居舍人(掌管记载皇帝宫廷起居行止等,以留存史馆;为秘书官);文宗年间,逐步从礼部员外郎(礼部为中央六部之一,掌管礼宾、典礼、祭祀、学校、贡举、屯田、营造、宫廷膳食等;员外郎为编制定员外特加的郎官)、监察御史、翰林侍讲学士(负责讲读释义经史,备皇帝顾问),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尚书左丞(副宰相)。史载:唐朝中后期,宦官得势左右朝政,甚至到了掌握皇帝废立的地步。文宗软弱无谋,见申锡忠诚谨慎可靠,便密秘托付他联络同僚,设法除掉宦官权阉集团头目王守澄等人;并提升宋申锡为同平章事(即宰相)。
但是,后来由于事泄失败,宋申锡被掌握宫廷禁卫神策军大权的王守澄等宦党集团,极力诬陷谋反而遭罢官。他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太子侍从官),后贬为开州司马(州郡辅佐官,掌管军事等);不久死于开州任所。后来直到宦官失势,宋申锡得以平反昭雪;被宣布恢复官职,并追赠兵部尚书,封上柱国(勋爵,一品;多授予大将军等);谥号“文懿”。其子宋慎微,被任命为城固县尉(县令副职)。
另据汝城宋氏族谱记载:宋申锡为宋璟之孙,相传宋璟有第九子宋成,娶宰相张九龄之女为妻,遂随岳父家族定居于义昌石塘,成为汝城宋氏肇基之祖。
4、大诗人宋之问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生于656年,卒于713年;祖籍汾州(今山西汾阳,属西河宋氏后裔);另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宋之问以诗赋才学闻名于当世,高宗上元年间中进士;曾任洛州参军(州府参赞军务官)、左奉宸(读晨)内供奉(皇帝近侍官);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曾一度成为她的近臣。到武后退位后遭贬,任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睿宗中期,又被启用为考功员外郎(吏部编外掌管考核文职官员的官吏)。后又遭太平公主忌恨,复遭贬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掌管府内事务等);玄宗即位后,遭陷害被赐死。
史载:他由于仕途坎坷,便寄情诗词,以律体谨严精密,文辞华丽而著称;对律诗体裁的定型与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有《宋之问集》传世。
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史载:他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其才学、书法、武功被时人称为“三绝”,享有盛誉。唐高宗时曾官至左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东台即门下省,掌管起草审核诏书诏令等)。宋之问的弟弟宋之悌,骁勇过人,立有战功,开元中期任右羽林将军、益州刺史;后被封为剑南节度兼采访使(同观察使)、太原尹。另一弟宋之逊,工于草隶书法,为著名书法家;官至连州参军。
(五)宋朝时期。
1、邢国公宋偓(河南宋氏):
宋偓(读我),河南洛阳人;祖父宋瑶,官至唐天德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父亲宋廷浩,娶后唐庄宗之女义宁公主,曾历任石、原、房三州刺史,因与叛军作战而战死。
《宋史。宋偓传》载:宋偓十一岁,就因父亲的功绩荫庇封为殿直侍奉官。后来娶永宁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右金吾卫大将军;授昭武军节度使,镇守滑州。正值唐宋及五代十国政权交替战乱时期,后来宋偓归降了后周,被封为左监门卫将军。史称:他武略胆识超人,曾为救后周世宗,射杀猛虎“一箭而毙”。赵匡胤(宋太祖)代后周称帝后,宋偓升任忠武军节度使、定国军节度使。他辅佐赵匡胤在平定太原、幽州等战役中,立下了战功。被加封右卫上将军、同平章事(宰相),加爵邢国公。宋偓死后被追赠侍中,谥号“庄惠”。他的长女被宋太祖封为皇后,即孝章皇后。宋偓的幼女是名相寇准的妻子。
宋偓的儿子中,有长子宋元靖,官至供备库使(掌管国库的长官);次子宋元度,官至供备库副使;三子宋元载、四子宋元亨,同时官至左侍禁(武官,又称忠训郎)、閤(读合)门祗侯(朝廷礼官,掌朝会典礼礼仪等)。史称:宋偓家族“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2、兄弟同榜状元宋庠宋祁(江夏宋氏)
宋庠(读详)、宋祁(读启)兄弟的祖上,就是隋朝迁居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县)的京兆宋氏一支;其后裔宋圯(读异),举家迁居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也说河南杞县);曾任荆南节度推官(节度,即节度使,隋唐时边防地区的都督“使持节”者称节度使;宋朝则收回兵权,只作为将相的荣誉衔授予;推官为辅佐官,掌管刑狱等)。宋圯长子宋庠、次子宋祁,于北宋天圣年间,兄弟双双考中同榜进士,而宋庠中状元名列第一。史载:本来以文章策论和殿试成绩,皆以宋祁为第一名。但后来朝廷审议时,认为弟弟名字列榜于兄长之上,有失封建礼法;因而才改为宋庠为第一名状元。所以,兄弟双状元之名,曾轰动京城。
宋庠(曾名宋郊):字公序;生于公元996年,卒于1066年;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曾任太子中允(东宫属官,六品)、史馆修撰(掌管国家史馆、编撰史书)、观文殿大学士兼河南知府;官至工部侍郎、枢密使(掌管枢密院,负责军国政要机密等);兵部尚书(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尚书即部长)、同平章事(宰相)。封莒国公;并以加司空衔退休。死后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宪”。宋英宗皇帝亲笔题赠墓碑曰“忠规德范之碑”。有《宋元宪集》传世。宋庠之子宋充国,官至太中大夫。他的孙子宋乔年,字仙民;官至集贤殿修撰、开封尹、河南知府、陈州知府、龙图阁学士。死后谥号“忠文”。
宋祁:字子京;生于公元998年,卒于1061年;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大理寺丞兼国子监直讲、翰林侍读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著《新唐书》;并多次上书皇帝,策论国是,建言献策,多被采纳。后升吏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官至左丞(副宰相)兼工部尚书(工部为中央掌管工程、水利、交通、屯田、园林、工匠等机构,尚书即部长)等职衔。死后追赠尚书;谥号“景文”。有《宋景文集》等著作传世。
3、父子龙图阁学士宋绶、宋敏求:
宋绶,字公垂;赵州平棘(读几;今河北赵县)人。其父宋皋(读高),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史载:宋绶自幼聪慧,赐进士出身;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中书舍人、河南知府、工部侍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并先后授龙图阁直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职衔。死后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  
宋绶之子宋敏求,字次道;生于公元1019,卒于1079年;宝元年间赐进士及第;曾任集贤院校理、史馆修撰;官至亳州和绛州知府;龙图阁直学士等职。死后追赠礼部侍郎。他藏书丰富,又勤于著述;曾补著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一百四十八卷;又参入《新唐书》等史志编修;本人有《春明退朝录》等著作流传于世。
宋敏求的族弟宋昌言,字仲谟;在担任都水监丞期间,治理黄河有功,被司马光举荐担任开封府推官;后升任少府监(掌管铸钱、军械和服饰、器物等制造)等职。
4、法医祖师宋慈:
宋慈,字惠父;生于1186年,卒于1249年;祖籍建阳(今福建)人。曾任广东、湖南提点刑狱官(掌管刑狱),在负责办案勘察过程中,注重实施法理检验。他根据办案实践,并参考了宋朝及以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再加上自己曾四任法官的体会;于1247年编成《洗冤集录》五卷,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至今被当做教科书受到法医界推崇。
六、明清时期。
据史籍记载,明清两朝宋氏名门望族,多若繁星灿烂。本文仅选择明清正史和近代词书典籍中,所辑录的部分有代表性的佼佼者。
1、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生于1310年,卒于1381年;先祖居潜溪(今浙江金华一带),至宋濂时迁居浦江(今浙江浦江)。曾从学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惠宗至正年间,他被推荐为翰林院修撰,但坚辞不就,隐居于龙门山著书。朱元璋占领婺(读务)州(即今金华市),召请聘为五经师。洪武称帝后,任命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教授太子经书。又奉命编修《元史》,为总裁官。编成后,授翰林学士。曾任安远知县、礼部主事、赞善大夫(掌管讽谏、礼仪,教授太子经籍等)、侍讲学士、知制诰(翰林学士的最高加衔,掌管起草诏命,备皇帝顾问等)。因其博学多才,久负盛名,四方学者皆以“太史公”尊称他。又因为他久为太子的老师,对太子的言行皆以礼法规劝,教导有方,深受朱元璋及太子的信任和尊重。当时朝廷祭祀、朝会、诏谕、封赐等使用的文章,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还主盟文坛,讲学释经,影响深远。当时,连高丽(朝鲜韩国)、日本、安南(越南)等邻国,都无不仰慕他的道德文章,各国使节甚至出高价购买他的文章书籍。因此被时人尊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晚年告老回乡。后来,他的长孙宋慎,因受胡惟庸案牵连,株连他全家被贬谪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他不幸死于贬谪途中。到正德年间,昭雪复职,追赠谥号“文宪”。并任命其孙宋怿(读宜)翰林学士。他著有《宋文宪公全集》《宋学士全集》流传于世。
2、簪缨世家宋纁:
宋纁,字伯敬,号栗菴;河南商丘人。生于1522年,卒于1591年。明嘉靖年间中进士,授永平府推官;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山西巡抚、都察院右佥(读千)都御史(掌管都察院、重大刑事案件审核等)、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宋纁自幼聪慧好学,以贤慧著称;及出仕后,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并敢于革除弊政,明察昭雪冤狱,并多次剿灭匪患安良除暴。史称他“凝重有识,议事不苟”;敢于直谏,刚正不阿。尤其主政户部期间,正值灾荒年间,他深入灾区,体恤百姓,赈济灾民,深得朝野拥戴。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死后追赠太子太保(本为太子老师,后成为荣誉衔,多授予德高望重的大臣)、荣禄大夫;谥号“庄敏”。时人称颂:“南有海瑞,北有宋纁”;并列入民间“三报祠”,与包拯、海瑞同享祭祀。著有《四书就正录》等传世。
宋纁之子宋沾,字承恩,号复宇;生于1556年,卒于1606年。明万历举人,授山东登州府福山县知县,为官以清廉著称;他体察民情,抚恤孤贫,兴办乡学,政声鹊起。但不幸英年早逝,死于福山任上。死后竟无钱安葬,由同僚乡绅出资扶柩归葬商丘。福山与商丘县志均有记载。
宋纁的孙子、宋沾之子宋权,字元平,号雨恭,又号梁园;明天启进士;历任山西曲阳县知县、吏科给事中(掌管官吏任免审查及印鉴等)、山西按察司督粮道副使、大名道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顺天巡抚(朝廷派出巡视各省的监察大员);入清后仍任顺天巡抚。清顺治三年(1646年)授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宋权历仕明清两朝,为官为文皆有清名;尤以历经明清交替,临巨变而有大节。晚年遭谗罢官,但死后昭雪;追赠光禄大夫(一品勋爵)、少保兼太子太保。谥号“文康”。著有《文康公遗集》传世。
宋纁的曾孙、宋权之子宋荦(读罗),字牧仲,号漫堂;又号绵津山人、西陂老人;受祖荫奉上传入朝为三等侍卫;后授湖广黄州府通判(州府辅佐官,负责处置政务、刑狱、赋役、户政等);升理藩院院判(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院判为辅佐官)、刑部郎中(各部下设曹司之长官);历任山东按察使(掌管考核地方吏治、刑狱、禁令及劝督农桑等)、江苏布政使(一省最高行政长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和江宁巡抚、吏部尚书。晚年退隐时,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宋荦少年时正逢明末乱世,幼年随父戎马奔波;性格坚毅,刚正不阿;且自学不辍,诗文俱佳;为官清正廉明,得以从低层官吏逐级擢为朝廷大员。享年八十岁。著有《绵津山人诗集》《西陂类稿》《漫堂墨品》等传世。
3、科学先驱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生于1587年,卒年不详;南昌府新奉县(今江西新奉县)人。中国明代自然科学家、思想家。曾任江西分宜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福建汀州推官、南京亳州知府等职。他因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得志,从而立志探求经世致用之路;发愤钻研自然科学知识,总结汇集化工冶炼、染色、制陶、造纸、制糖、制盐以及金属加工等科学技术。他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于1693年出版问世,影响深远。后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传至日本和欧洲等国,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4、书法家宋克、书画家宋钰
宋克,字仲温,号南宫生;生于1327年,卒于1387年;中国明代书法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官至凤翔同知(也称同知州事,州府副长官)其书法与宋璲(读遂)、宋广合称“三宋”;其中以宋克成就最高。《明史。文苑传》载:宋克以善书法而名闻天下。明朝著名评论家杨慎,认为他的真行书,为国朝第一。
宋钰,字比玉,号荔枝仙;生于1576年,卒于1632年;福建莆田人。史载:他擅长画山水,尤以画松最为著名。他还擅长书法,是著名的隶书和榜书名家;包世臣《艺舟双辑》将他的书法列为上品。
5、诗人宋琬: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生于1614年,卒于1674年;为山东莱阳宋氏世族后裔。父宋应亨,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官至大名府清丰知县、吏部稽勋司郎中(即司长)。宋琬少年时随其兄宋璜游学京师;于顺治四年(1647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陇西道道台(布政使辅佐官;负责政务、参议、提学、屯田、守巡等事务)、浙江按察使。后因山东登州于七起义,被诬参入“逆谋”而下狱。获释后流寓隐居江南等地,康熙时复启用为四川按察使。其诗“古体拟汉魏,近体学盛唐”;与当时诗界领袖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评论“宋以雄健磊落胜”。号称“清八大诗家之一”。著有《安雅堂全集》等传世。
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人(今广东梅州人)。生于1756年,卒于1826年。嘉庆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云南曲靖府知府、湖北督粮道台(省观察使专职辅佐官)。他是“岭南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有《红叶山房诗钞》传世。
6、抗倭名将宋庆
宋庆,字祝三,清末著名将领。生于1820年,卒于1902年;山东蓬莱市泊子宋家村人。早年随同乡亳州知州宫国勋为州练长(负责地方武装训练),后官至花翎游击(清绿营兵提督下属分领营兵的官佐;绿营兵为汉族兵营;区别于满蒙族八旗兵);在镇压捻军起义中,立有战功,咸丰十年(1860年)晋升总兵(清绿营兵高级将官,分掌一镇军事统领,或军事要塞司令官),封号“毅勇巴图鲁”(巴图鲁为蒙语“勇士”,清朝授予将领的荣誉称号)。从同治七年(1868年)起,先后随李鸿章、左宗棠镇压起义军,屡立战功;逐步擢升为轻车都尉(武官军衔,正三品)、湖南提督(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四川提督。
从光绪元年(1875年)起,他奉召会办奉天军务;驻军锦州、营口、旅顺等地;由于军容整肃,设防不怠,称誉为诸军之首。光绪十六年(1890年),加封太子少保;四年后,又加封尚书衔(相当于部长级荣誉衔)。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宋庆受命帮办北洋军务,率部赴九连城,节制诸军。在辽东、辽南以及太平山战役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杀敌;战马被炮弹炸死后,他换乘战马继续迎战。史称:他“迎炮以上,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十”。但由于清军装备低劣,终被日本倭寇攻破阵地。但当宋庆正准备整军再战时,清廷与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宋庆反对和约,主张再战,因而被革职留任。
光绪二十四年解除处分后,宋庆奉命率军驻守山海关;后又移驻北京通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宋庆病逝于军中,享年83岁。死后追赠尚书衔、三等男爵;谥号“忠勤公”。入祀贤良祠。
他生前为家乡修学宫、捐义仓、施粥场、修桥筑路、续修史志等,深受当地人爱戴,并勒石树碑以示纪念,现碑存蓬莱阁天后宫。
七、近现代时期
1、宋教仁
2、宋 平
3、宋任穷
4、宋时轮
5、宋 健
6、宋清渭
八、宋氏巾帼名人:
1、唐代女杰宋廷芬:据史书记载:宋廷芬是唐朝德宗年间,贝州青阳人。她自幼聪慧,不喜女红,喜好读书作文;成人后精通儒学,尤善词章;且文武全才,名闻朝野。唐朝是一个比较重视男女平等的朝代,自武后则天皇帝执政后,朝廷历有选拔才女惯例。经过考试,宋廷芬名列前茅,被唐德宗擢为饶州司马(州府知府辅佐官,掌管军事等)。其事迹留名青史。
2、宣文君宋母:史载:南北朝十六国前秦时期,有太常卿(朝廷九卿之一,掌管皇家宗庙祭祀、礼乐、太史、太医、内务后勤等)韦逞,其母宋氏,精通儒学,教子有方。后被前秦皇帝苻坚封为宣文君,并专门为她设立儒学讲堂,安排生员(贡生、秀才)一百二十人,做她的弟子;从而名声远播,名留青史。
3、中华国母宋庆玲
4、宋岫岩
5、宋鱼水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