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左副都御使宋鸣梧
(1577一1636年)
字泰侯,号泰斗,祖籍沂州珩头(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杭头村)人;后迁居长新桥村。明万历二十八年(1 6 0 0年)庚子科考中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中进士。先到刑部任职,曾任行人司行人(行人司掌管出使事,兼管内府藏书;行人掌传旨册封等)、尚宝司卿(掌管玉玺及金银符牌等)、吏科给事中(吏科为都察院六科之一,给事中和御史同为谏官,又称给谏,掌管规谏、稽察和题凑等)等职。他与同朝著名的“东林党人”杨琏、左光斗、缪昌期等忠臣名士交往密切。当朝宦官奸相魏忠贤知道他乃治国干才,数次欲拉拢至其门下,均遭其严词拒绝。杨琏、左光斗、缪昌期等人被魏忠贤迫害致死后,他不畏权暴,上书抗疏,对魏氏及其党羽的罪行,进行揭露与抨击;因此遭勒令家居(软禁)。魏忠贤阉党集团被除后,他奉旨清查魏氏党羽家产,执法严明,纤毫不染;被擢升为左佥都御史(明代都察院设置左右佥都御使,职位略次于左右副都御史)。崇祯二年(1 6 2 9年)清兵围困京城,他督守德胜门,并上书《守御十策》。祟祯帝连续两次召见他,予以嘉许。
他也是《琅琊文社》发起人之一。当时沂州名士灿若群星,皆集于文社旗下;并在历次科举中,文社成员多有高中者。据他撰写的《琅琊文社序》记载:文社成员有王昌时(苍山兰陵人)、杨富春(苍山庄坞村人)、孙一脉(兰陵孙楼村人)、宋之普与宋之韩(宋鸣梧之子)等人,皆高中进士。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临沂发生严重灾荒;他倡议兴办义仓,赈灾救困;有许多文社成员加入其中,共同出资出粮赈济灾民;从而让沂州一带百姓免于饿死者,不下数万之众。
崇祯九年(1 6 3 6年)他因病在京去世,被朝廷谥封为正议大夫、左副都御使;钦赐御祭一坛、《清修介节》匾额一方,并准入乡贤祠奉祀。其子宋之普、宋之韩,皆一代名士。《沂州志》和《临沂县志》等均有他父子三人的传记。他著有《羲易集成》《纂言诸子》等文集,流传于世;《临沂县志》评其文采有“古文瑰丽”,“与历下李于鳞齐名”等语。。
(摘编自《临沂县志》《沂州志》等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