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宋氏源流探微
2、孔子先祖及家乘溯源
3、试论始祖微子的伟大人格和智慧
4、商丘海州寻根记
5、箕山潍河源头考略
6、朴山先生其人其事
7、关于筹备成立中国宋氏文化研究会临沂分会
的报告
8、中国宋氏文化研究会临沂分会章程《征求意见稿》
9、关于征集《世界宋氏名人大典》资料的通知
10、附表1-9
《中国历史纪元表》
《商代年表》
《宋氏源流世系谱》
《宋国世系谱》
《孔氏家谱图》
《宋璟先世世系表》
《宋璟后世昭祖世系图》
《海州宋氏韩山支系二十代世系图》
《宋元明海州宋氏一祖二十代世系图》
宋氏源流探微
宋学民
宋氏,是中华民族姓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目前,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宋姓人口有112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81%,排名第23位(也说22位)。宋姓起源于夏朝商族的“子”姓,形成于周朝的宋国王族后裔,始祖便是宋国的创建者微子启;属于以国为姓的华夏氏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中又有许多族人,依据制定于西周时期的《周礼》“五世亲尽、另立别族”的宗法制度,又从宋姓氏族中,陆续分离派生出了孔、戴、武、宣、穆、庄、桓、牛、萧、殷、华、花、石、史、时、向、钟、仲、邹、郝、乐、褚、边、仇、成、薄、鱼、皇甫、钟离等,目前经查证确认有史籍记载的就有50多个姓氏;另有宋姓始祖微子启前后,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子、商、汤、相、王、梅、那、来、权、樊、皮、那、索、怀等,还有10多个姓氏;共达70多个姓氏。限于手头掌握的史料,还有一些目前尚不能确认。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粗略探讨其源流出处,以及播迁流布等概况。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其一、“宋”字的起源
“宋”,在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宋,居也;从‘宀’(读面)从‘木’”。并说“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清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看来,“宀”即远古时代类似四合院的原始房屋。
古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宋”字,也是以房屋的象形为特征。古人解释为“足立林下,构木为室”。这大概可以理解为:祖先曾经居住在大树上的原始巢屋的象征;或者就是祖先在远古后期(即:进化到已有象形文字时期),居住在有树木围绕的原始四合院的象征。这大概就是“宋”这个字的起源吧。
“宋”字古往今来无繁体、简体之分。
“宋”姓源于商朝王族的“子”姓。 《通志。氏族略》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夏朝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商族首领的名字叫“契” (读启),因有功被大禹赐为“子”姓,其后裔皆以“子”为姓。契便是商族人的祖先。商族是夏朝时期最大的华夏氏族部落之一。而“商”字本身在古甲骨文中象形为“冈”上有“子”。 古商族人沿袭其远祖有巢氏,为避洪水猛兽,居住在丘岗之地,大树之上,筑巢为家。因此,又把“木”上有“家”画作象形“宋”字,并以此作为本族人所崇拜的“图腾”。这就是最早“宋”字的雏形。后来,人们便称这一族人为“宋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宋地”。
到殷商亡国前,史载:姜子牙在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曾遇到居住在朝歌城里的“宋异人”。所谓“宋异人”,意思是:从“宋地”迁来的异地人;或者是有异于常人之处的宋地人。但那时候还没有“宋”这个姓。
其二、宋国和宋姓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在商王成汤灭夏之前,为适应族人的繁衍与发展,商族部落曾“八迁其地”,即进行了八次移民。商王成汤发动起义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后,又“五迁都城”。期间,大多迁移辗转在河南、以及山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等黄河下游一带;有一支曾迁至水草茂密的河北赵县一带,放牧耕种。到盘庚年间(公元前1300—前1280年左右),国都迁至殷地(今河南安阳),并从此号称“殷商”。
传至殷商武丁年间,殷王武丁曾封他的一个叫“子宋”的儿子,为宋国国君;其封地即在今河北赵县一带。这是最早有记载被称为“宋”的封国。至今离赵县城18公里的韩村镇宋城村,还保留着“古宋城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这就是古宋国都城遗址。赵县县志记载:这里历史上从秦朝到隋朝,都曾设置过宋子县。
据史籍记载:周武王在推翻殷纣王建立周朝之初,对如何处置殷商王族的问题上,曾有不同意见。当时,师尚父姜子牙等主张:为除后患,应斩草除根。武王之弟召公姬奭(读史)等,则提出:杀有罪,留无罪。而武王的另一个弟弟周公姬旦则坚持认为:纣王有罪,但殷商无罪;罪在一人;既然纣王已死,当务之急应安抚殷商王族及其遗民,共同维护建周之初的安定团结大局。
期间,殷商帝乙之长子、纣王庶兄微子启(姓子名启,因初封于微地,授子爵,被尊称微子启。汉朝汉景帝刘启时期,曾为所谓避皇上字讳,行文用字时,改称微子开),因反对纣王荒淫无道,屡谏不听后,不得已逃回封地,遁避于荒野;并带走了自己所管的王族祭器。这时,微子启眼看殷商王族面临灭族之灾,当即挺身而出,亲自赶赴周军军营拜见武王姬发,力陈殷商无罪、罪在纣王一人的事实和道理;并献出王族祭器;从而深深打动了武王姬发,以及周公姬旦等人。
鉴于微子启的崇高声望,武王和周公当即采纳了微子的建议。武王命召公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纣王之叔、太师箕子,并封其国于朝鲜(今辽东和朝鲜半岛一带,授子爵)。敕命为被纣王杀害的“亚相”(相当于副宰相)王子比干、梅伯等忠烈之士,隆重建立墓碑,以表彰其功德。还散发鹿台钱财和钜桥粮仓粟米,以救济殷商饥民。同时,敕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继续以殷商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殷都(其辖区包括古邶国,邶读北;今河南汤阴县邶城。古鄘国,鄘读庸,今河南新乡县。卫贤,今河南浚县等。也有史籍说当时即被封为宋国),以奉祀殷商宗庙,管理殷商王族及其遗民。武王姬发还指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为殷商遗民封地之监国,史称“三监”。
周武王姬发由于操劳过度,周朝建立第三年,即不幸逝世。遂由他年仅13岁的儿子成王姬诵即位,并遗命周公姬旦辅佐成王,代摄国政。这时,管叔由于嫉妒周公姬旦大权独揽,并怀疑周公暗存篡位之心。遂挑拨蔡叔、霍叔,并拉拢武庚禄父,勾结淮夷和徐戎等部落,进行反叛。
周公姬旦奉成王之命,经过三年征战,终于诛杀了管叔和武庚禄父,流放了蔡叔,并将霍叔削职为庶人。平叛结束后,周成王和周公姬旦,根据三皇五帝以来分茅列土、分封藩国的惯例;依据功绩及王族亲疏和历史遗传等,先后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五十三个为姬姓国;“以赏有功,以藩王室”。即一方面论功行赏;一方面安抚王族宗室;并利用他们这些分封藩国环侍周边,以藩卫屏护周朝王室。
周成王姬诵和周公姬旦,鉴于微子启的崇高威望与所拥有势力,特加封他为宋国公,在殷商王族及其遗民集聚区建立宋国,定都睢阳(今商丘)。其辖区为当时的梁、济阴、陈留、东平、沛等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开封以东;江苏徐州以西;山东成武至微山以南,安徽宿州与符离集以北的广大地区。以安抚和管理殷商王族遗民,奉祀殷商先祖宗庙。按照周朝封爵等级“公、侯、伯、子、男”五等,宋国为公爵,列诸侯之首,世代相传(当时封为公爵的,仅有武王之弟姬康叔封卫国公,武王叔父姬虢(读国)仲被封虢国公;武王祖父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姬得章为虞(读羽)国公;共三人。齐、鲁等国那时尚属侯爵,其余多为伯、子爵位;如莒子、邾子等)。并且周王对宋国不以臣下视之,相待以宾客之礼;还特准宋国以殷商礼乐祭祀先人。这就像举行重大仪式奏国歌一样,特准演奏殷商礼乐祭祀祖先,显示对殷商王族的尊重,其意义非同一般。
周公姬旦还代周成王作《微子之命》,既是作为对微子的任命诏书,又对微子及其先祖商王成汤的功德加以褒扬(如文中说:商王成汤“功德施予当代,美德流芳后世”;说微子“尊崇仁德,效法先贤”;“谨慎孝悌,敬奉神灵”;“成王敬重你的仁德”;并希望微子“弘扬你们祖先的美德,治理好你的黎民百姓”等。详见《尚书。微子篇》)。周公还将《微子之命》昭告天下,让世人皆知。
史载:微子在位期间,推行仁政,厉行节俭,关心臣民兵士,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等等;为宋国基业立国七百五十余年,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并且到大国争霸的春秋时期,宋国曾一度成为“五霸”之一。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高度评价说:“微子故能仁贤”“故殷之余民甚爱戴之”。他还引用孔子的话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微子的贤明仁德和崇高威望,深受国人拥戴,其族人皆以有微子这样的贤明君主,而引以为荣。所以,宋国公族及其后裔,便以《周礼》“五世亲尽,别立公族”为依据,相约同尊微子为共祖;以国为姓,另立宗族。从而,共同将其原本是沿袭殷商王族的“子”姓,改为“宋”姓。从此,将微子启尊为宋氏之开姓始祖。这就是“宋”姓的起源。
根据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周年代》一书记载:依据司马迁的《史记》所载历史纪年推算,武王克商(即周灭殷商)为公元前1054年;周成王继位元年为公元前1051年。以此推算,自微子启于公元前1042年建立宋国,宋姓氏族延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约3050余年)。至宋国失国(公元前286年,也有说是前282年)之后,宋氏族人普遍使用宋姓算起,也有接近二千三百年(2290余年)的历史了。(历史纪年算法有多种,略有差异,本文采用《史记》算法。特此说明)。
另据史载: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与武庚禄父等叛乱之后,曾将原商朝武丁之子(即子宋)的封国——古宋国,封与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之子公子稽(即后来的宋公稽);史称“宋公”,以奉先祀。但在微子去世前,因微子的嫡长子世子适(又名微伯),先微子而去世;微子没有传位给年轻的长孙公子腯(读盾;又名遁,也读盾);而是传位于一直辅佐并追随自己的弟弟微仲衍。所以,到微仲衍之孙丁公申继位后,即把故宋国迁并于商丘,合二为一,认祖归宗了。上面提到殷商末期的“宋异人”所居住的“宋地”,也可能就是指的古宋国这个地方。
据史籍记载:微子生于丙辰年正月初八;于周康王24年(公元前1004年,也有说是前987年)四月初八去世,在位38年。微子去世后,举国哀悼。居住在山东昭阳岛周围的宋氏族人及殷商王族遗民,为纪念微子,并就近悼念他;就在岛上修建了“微子庙”和“微子墓”。从此,昭阳岛改名为“微山岛”;昭阳湖改名为“微山湖”。直到现在还保留如故,并经重修扩建后,成为当地旅游景点。
其三、宋姓远祖的起源
查阅了大量史籍,追根溯源有史记载的宋氏远祖,可上溯至黄帝。
自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时期;三皇者:伏羲(读希)氏、神农氏、燧(读随)人氏;五帝者:黄帝、颛顼(读专许)、帝喾(读酷)、尧、舜也。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为远古时代有熊氏的首领少典的儿子。他本姓公孙,名轩辕。又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读交)氏,生黄帝、炎帝”。传说他生于寿丘(今曲阜东),居于轩辕(今河南新郑);因此号称轩辕氏。又因其成长于姬水,故其子孙又以姬为姓。他是炎帝的弟弟;而炎帝因成长于姜水,故其子孙又姓姜;等等。上面说的炎、黄二帝,也是中华民族之共祖。所以,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黄帝以首先统一华夏部落而载于史册。史载:他作为华夏首领,开始教人们播种百谷草木,缝制衣冠,修造舟车,创造文字、算数、音律、医药等等;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人文始祖。
相传:黄帝的正妃嫘(读累)祖,乃西陵氏之女,她发明了植桑、养蚕、抽丝和纺织。而黄帝的次妃嫫(读膜)母,则发明了缝制各种衣服。由于她们向人们传授了这些技术,才使人们从披草蓑、兽皮,而进化到穿衣戴帽。
黄帝驾崩后,他的孙子高阳继位,史称颛顼帝。颛顼帝驾崩后,他没有传位给儿子穷蝉,而是传给了黄帝的另一个儿子玄嚣之孙高辛,即为帝喾。颛顼和帝喾皆为五帝之一。